烏鎮的街道很窄,兩邊布滿了民居,不夸張地說簡直有種打開自家門邁出腳就能跨到對面家里去了(當然這步子要跨得大一點)。房子都是一樣的結構,古舊的木門。現在鎮上的居民大多以老年人為主,年輕的人不是打工就是上學走了。這些老人倒也悠閑,做點小買賣、打打麻將,看著每天不同的人經過門前,也不會乏味。穿梭在悠窄的街道中,擁擠的人群讓我不得不時常側著身子走路。走進了專門展示染布技術的展廳,據說許多電視劇曾在這里拍攝,《天一生水》、《人間四月天》等等,難怪我看著覺得眼熟。藍底白色圖案的條條長布懸掛在半空,游走在其間,有種恍若到了民國時代的感覺。雖然只有兩種顏色,但卻感覺那樣質樸,別樣的味道似是更能夠起大家的懷舊情結。還有釀酒技術,南方的黃酒、米酒也是遠近聞名。一走進作坊,就有撲鼻的酒糟味,工作人員現場展示著釀酒工藝,游客還可以品嘗新鮮加工的美酒,奈何我對酒是毫不感冒,只是粗粗的滿足了一下好奇心。
進入大門,眼前的精致倒是跟想象的相差無幾。青青的河水緩緩流淌,岸邊的竹樓、木屋靜靜的睡著,青石板的路走著頗有感覺。對,就是這樣的。遺憾的是,擁擠的人群不容你有太多時間停下來細細品味,匆匆地趕著路。就連拍照也要見縫插針的快速進行。水鄉里無處不體現著南方人的精致,在一個專門展示江浙各式床的展廳,我更是深有體會。依據貧富、男女、尊卑等等之分,這看似簡單的床也分出了個三六九等。精美的床自是費足了功夫,栩栩如生的雕刻、考究的木材、雅致的繪畫,這哪里是用來睡覺的物件,簡直是一件藝術品。而南方各式各樣的民俗也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大長見識。尤其是在新年祭祀這一展廳,不禁讓我想起了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其實她要求并不高,只是想得到認同,想參與祭祀,就是這樣一個愚昧、簡單的請求,在那個年代也沒有得到滿足,絕望死去。觸景生情,又讓我悲傷起來。
走在水鄉的街道上,一直在問自己,這是我夢里的水鄉么?水、橋、船、樓,明明都在,我為什么就是覺得不對味。是自己過于苛求了么?還是我該像眾多的游客一樣,看看罷了。我終于明白物是人非的感覺,景致一樣沒缺,可味道變了。水鄉該有的靜謐、安適、恬淡已經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嘈雜、浮躁、擁擠。是阿,不走出去就永遠沒有人之多,可被知道了又是否全是好事,這始終是對矛盾體。經濟的發展難免或者說必須要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話,是否值得,這也是個一直被討論的話題。在我,則是不忍心見到這一幕,雖然我也加入了對環境破壞推波助瀾的行列,人就是這么矛盾。
這一刻我才明白,雖然身在烏鎮,水鄉卻離我很遙遠。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