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位于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的九寨溝縣中南部,是長江水系嘉陵江白水河的一條支流,因景區內有荷葉、樹正、則渣洼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游覽區海拔2000米至3100米,氣候宜人,冬無寒風,夏季涼爽,四季美麗,是世界上旅游環境最佳的景區之一。九寨溝風景名勝區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97年被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2000年評為中國首批AAAA級景區;2001年2月取得“綠色環球'21 ”證書;九寨溝風景區是全國優秀風景名勝區;中國風景名勝40佳;省級文明單位;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四川省三大旅游精品之首。九寨溝集翠海、疊瀑、彩林、雪山和藏族民俗文化于一體,原始和天然是她的個性和特征。在景區的樹正溝、日則溝和則渣洼溝“丫”字形溝內,分布著114個翠海、47眼泉水、17群瀑布、11段激流、5處鈣化灘流和9個藏寨。景區面積132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3萬公頃,原生物種2576種,有大熊貓、金絲猴、獨葉草等國家保護的動植物幾十種。九寨溝的水是九寨溝的靈魂,因其清純潔凈、晶瑩剔透、色彩豐富、故有“九寨溝歸來不看水”之說。水、倒影、石磨、藏寨、經幡和藏羌歌舞等,構成了九寨溝獨特的旅游文化。“綠色環球'21”證書的取得,證明了九寨溝正在走一條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生態旅游之路。在資源稀缺的今天,九寨溝立足綠色旅游的觀念,服務設施日益完善成熟,現已成為世界旅游的一顆璀璨明珠。九寨溝,充滿夢幻與詩意的“童話世界”,是自然造化賜予人類最美麗的樂土,是我們回歸自然的精神家園,是自助旅游的首選目的地。九寨溝具備了喀斯特溶蝕作用發育的一切有利條件:九寨溝流域的巖石幾乎全由石灰巖構成,厚達數千米;強烈的新構造活動在巖石中產生了大量裂隙和斷裂,增大了巖石的透水性;流域內具有較充沛的降水,高原邊緣的差異性抬升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反差,有利于巖溶水的循環運動,使喀斯特作用能持續進行;流域內植被發育,土壤中富含CO2及腐殖酸,巖石中還含有可產生酸類物資的有機質和含硫礦物,這給地下水提供了較豐富的CO2來源,使地下水具有了較強的侵蝕能力。九寨溝喀斯特溶蝕的主要表現是發育有規模客觀的地下巖溶通道。例如:長海無地表出水口,日則溝、丹祖溝下段呈于谷,均證明有地下河存在。通過水均衡觀測和同位素示蹤研究已證明,長海的水有相當一部分通過長海至原始森林、長海至鷹爪洞一帶的地下暗河補給到日則溝,使得日則溝成為九寨溝內水量充沛、海子最為集中的風景地段。 世界上,與九寨溝累似的喀斯特風景地只有克羅地亞的普里特維采(PLITVICE),而九寨溝的景觀規模和生態環境條件的復雜多樣性遠遠超過普里特維采。普里特維采位于海拔483m--637m的地中海周邊地區;而九寨溝位于海拔2000m---4700m的內陸高寒高山峽谷區,因此它的喀斯特作用和景觀特征還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海子形成的最基本條件是要有能儲水的洼地,而對于九寨溝中的“河中湖”來說,海子前端還需要有能阻水的堤埂。九寨溝海子的成因是復雜的,但幾乎都擺脫不了喀斯特作用的影響。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洼地的形成常和沿谷底的溶蝕作用有關,在天鵝海、五花海、五彩池等許多海子底部都可見到溶蝕形成的漏斗狀深坑;二是海子前端堤埂的形成多與鈣華的不斷堆積有關,如日則溝內及諾日朗以下各海子前端和內部狀似白色臥龍的鈣華堤。 古冰川對海子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在距今數萬年的第四紀晚更新世冰期,九寨溝冰川到達的下限約在海拔2900m處。在則查洼溝,約在上季節海下口處;在日則溝約在原始森林附近。最典型的如長海,這表現在冰川對谷底刨蝕形成洼地,冰川前緣的礫石和砂泥堆積物構成了阻水的堤壩。另外,在九寨溝內的峽谷段,沿陡峭的山坡常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由此造成的堵塞也有利于湖泊的形成。上季節海、熊貓海、五花海、鏡海等許多湖泊的形成均受到這種作用的影響。
更多相關博文
白龍潭(2019-11-02)
真武廟(2019-11-02)
焦作市凈影風景區(2019-11-02)
陪嫁妝村(2019-11-02)
鳳凰嶺(2019-11-02)
云臺天瀑(2019-11-01)
錦繡云臺溫泉山莊(2019-11-01)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