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州古為冉朗國地;秦設湔氐道;西漢元鼎年間改汶山郡;隋以后,興廢無定;唐貞觀年間改為茂州,后置羈縻三十二州開始實行土司制;元至元年間隸屬吐蕃宣慰司管轄;明洪武年間復置于茂州并置松潘衛(wèi);清乾隆年間“改土歸流”,廢除土司制度,建立屯兵制度,設置茂州、松潘廳、雜谷廳、懋功廳。1936年后設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qū),1939年建立綽斯甲劃歸西康省。1950年建立茂縣專區(qū)。1955年根據(jù)憲法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1958年首府遷至馬爾康,1987年改為今名。
阿壩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與四川盆地相交的山地峽谷連接地帶,地勢高聳,地形復雜。境內西北部為川西北高原,東南部為高山峽谷,各約占總面積的50%。高原地形包括丘狀高原和山原兩種。丘狀高原海拔在3500—4000米,地表丘陵起伏,丘谷相間,丘頂渾圓,坡面平緩,谷地寬展,水草豐茂;山原地帶河谷較深,谷坡陡峻,從谷底仰視若高山峽谷,但山頂谷寬坡平,起伏和緩,保留高原的特征。低洼處潴水成湖,沼澤、草甸廣為密布,“人陷不見頭,馬陷不見頸”的湖沼面積約有500平方千米,半沼澤地約有2000平方千米。東南部的山地峽谷,山巒起伏,峽谷幽深。岷山縱貫北部,龍門山斜貫東南部,境內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邛崍山、夾金山以及鷓鴣山、虹橋山等海拔都超過4300米;夢筆山橫過高原南側。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岷江、白水江等。黃河流經(jīng)本州的阿壩、若爾蓋兩縣交界境域,境內流長126千米,其支流白河、黑河由南而北注入黃河;岷江源于九寨溝、松潘交界的弓杠嶺,向南流經(jīng)松潘、茂縣、汶川,境內全長341千米,支流黑水河、雜谷腦河,發(fā)源于中部山原,向東流入岷江;嘉陵江支流白水江源于九寨溝縣西部,由西向東流過九寨溝縣境,境內流長170千米;大渡河上游大金川,由青海流經(jīng)西部阿壩、馬爾康、金川,境內流長310千米;梭磨河由紅原南流,經(jīng)馬爾康至熱足橋與大金川匯合,境內流長158千米;杜柯河流經(jīng)壤塘,注入大金川,境內流長236千米。撫邊河與沃日河橫貫小金縣,境內流長124千米。各河流量豐沛,河床落差大,水流湍急,極富水力資源。
阿壩州地形復雜,氣候多樣。丘狀高原屬大陸性高原氣候,幾乎常年無夏,冬季嚴寒而漫長,降水少,春季風多,夏涼而濕潤,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650~730毫米,5~10月為雨季,11~次年4月為旱季,無絕對無霜期。山原為半濕潤氣候,夏秋溫涼,冬春嚴寒,一月平均氣溫—5.2℃~1℃,七月平均氣溫13.4℃~17.6℃,年降水量700—830毫米。高山峽谷多在金川、小金、汶川、理縣、茂縣、九寨溝一帶,由于緯度偏南,溝谷地勢較低,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1.5℃,一月均溫1.5℃,七月均溫20℃,無霜期182~230天,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山地夾峙呈封閉、半封閉的汶川河谷地帶,年降水量僅500毫米左右,呈現(xiàn)出半荒漠景觀。土壤有山地褐色土、山地棕壤、山地灰棕壤、山地灰化土、灌叢草甸土等。全州耕地面積121.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1.3%。林區(qū)是天然動物園,已建立了汶川臥龍大熊貓、若爾蓋鐵布梅花鹿、九寨溝金絲猴等自然保護區(qū)。
阿壩州礦產(chǎn)資源豐富,汶川、松潘、阿壩、若爾蓋有褐煤、煙煤、無煙煤;若爾蓋、紅原有泥煤;松潘、壤塘有金;金川、小金有石棉、云母;汶川有金剛砂等。此外,這里還分布有錳、鐵、鋁、鋅、銅、銀等金屬和其他非金屬、稀有金屬等共數(shù)十種礦產(chǎn)。
發(fā)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