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除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還有以本民族宗教信仰和農事相結合的民族傳統節日盛會,以祭山會最隆重。羌人一般以農歷十月初一為年節,羌語稱為“日美吉”,意為羌人逢九(吉),各地具體日期不一,儀式不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正值秋收完畢。這一天不出門,團聚家中蒸“瓦達”吃,它是蕎面做的三叉形大蒸餃,餡子為肉顆豆腐。有的用面粉做成牛、羊、雞、馬等形狀的祭品,祭祀祖先與天神。 三齊鄉羌民十月初一在房頂“勒克西”前焚柏香敬神,全家吃好飲食。次日親族鄰里互請咂酒,高唱酒歌訴離別之情。維城、雅都兩鄉,羌族年節與慶豐收的活動一起舉行。如果該寨當年無成年人死亡,就在墻上涂白色的字卐字格,表示慶祝人畜興旺、莊稼豐收。全寨青壯年男子穿上花衣裳,彩色腰帶上插一支兩尺多長的油竹竿,里面插有三根野雞翎子。老頭也都穿上整潔的新衣參加慶祝。這支隊伍載歌載舞,到每戶祝賀。由老年人領唱,合唱喜慶歌,歡跳“莎朗”,暢飲咂酒。每逢年節殺豬敬神。小豬用棒打死,連毛在火上燒烤,毛燒光后剖豬獻祭。太平鄉牛尾巴,維城鄉等羌民披掛生牛皮制的盔甲,歡跳“盔甲舞”祭祀,慶祝豐收。 羌民尊重耕牛,稱牛為衣食父母。從前有的羌寨群眾不吃耕牛的肉。農歷十月初一,傳說是牛神的生日,到牛王廟殺雞還愿。同時,關牛在家,喂面饃和麥草,表示慰問。有的做日、月形的面饃,掛在牛角上,然后敞放牛群,任其悠閑自在。 春節羌族的習俗類似漢族。但是羌民在除夕夜晚互相串門歡飲,正月初一不出門、不動刀、不背水。正月初三上墳。初二、初四等日子拜年。在舊社會,有的羌民為了躲債,提前一兩天吃團年飯。吃了團年飯,債主就暫時不得逼債,否則將激起公憤。 “十里不同鄉,百里不同俗”,羌年的習俗根據地區不同,習俗也有所區別。在茂縣,初一日,人們各自居家,除塵掃地、洗衣備宴,然后焚香祭祀天地諸神和家神,通報一年豐、災、富、禍,感恩祈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兩旺,國寧民安。當夜的年宴又叫“吃收成酒”。家人齊聚中蒸“瓦達”(由蕎面做的狀似“山”字形的大蒸餃,其餡多為臘肉碎塊、豆腐碎塊和腌制的野菜),蒸好后,再分而食之。有的用麥面粉做成牛、羊、馬、雞和其它牲靈形狀的祭品祭祀先祖和神靈,祭祀儀式結束,再將祭品“獵殺”后分食。次日,親族鄰里互請青稞咂酒和美食,笑談親情、世故,暢訴離別情懷。初三日晨,全寨壯年漢子穿上節日盛裝,腰帶上別著插有野雞翎的竹棍,載歌載舞,結對挨家挨戶拜年祝賀。之后開始殺豬敬神。人們先用木棍將犧牲打死,然后對犧牲進行燒烤,待毛燒盡,再剖后獻祭,以祈求“寨和民安,永離災難。”儀式畢,眾人在老者的帶領下,唱頌本民族古老歷史歌謠,以訓誡后人。整個活動是以風格獨具的“薩朗”來收場的。 每過一個羌年,人們都會將一束青稞穗或麥穗掛于房梁上,寓意“年年豐慶,歲歲平安。”青稞穗或麥穗的桿不能挪做它用,必須把它藏在屋頂的隱秘處;珍藏著的青稞(麥穗)桿,除了用于點燃烽火、傳遞戰爭信息,余不可用,房子不垮、不拆,則草桿不能與世。 在茂縣維城、雅都、曲谷等地,若一年中無青壯年人死亡,過羌年時,還要在家里的墻壁上涂上白色符號“+”,表示人畜兩旺,五谷豐登。如有人死在異鄉,同行的親鄰需用衣服把死者的頭發和指甲帶回家火葬。三龍鄉、太平鄉等地的羌民,在節日期間,還身穿鎧甲,跳鎧甲舞,以驅妖降邪,保來年豐收。在汶川、理縣,羌年祭祀時,人們帶著饃饃,刀頭和咂酒赴會。會首則備一至三頭黑色公羊、一至三只紅色公雞作犧牲,還備咂酒、糧食等。祭祀活動一般為半天一夜,午后開始,次日上午結束。 祭祀活動中,各村各寨村民全部參與,“釋比”誦經完畢,在眾人胸前各系一根羊毛線,表示得到天神保佑。然后“釋比”跳神,并以最美好的言詞贊會首與寨民,眾人歡呼,跳鍋莊,飲咂酒,活動達到高潮。 期間,親朋好友互道祝賀,互相迎請。大家互請喝咂酒,唱酒歌,其歌舒緩、深長、悠長婉轉。皆言吉祥、恭賀、酬謝及回憶祖先業績等。間或以小鑼、手鈴、嗩吶、羊皮鼓舞等伴奏。酒酣則歌舞,薩朗、皮鼓舞、跳盔甲,古樸而典雅。 “羌年”作為一項社會活動,對于每一個羌族兒女來說具有至高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表達了他們知恩感恩的情懷。“羌年”是一種歲時節令綜合性的文化活動,是民間祭祀、歌舞、舞蹈、技巧表演、知識傳授、服飾、飲食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再現,有利于增強本民族對自然環境保護和民族團結的意識。
更多相關博文
白龍潭(2019-11-02)
真武廟(2019-11-02)
焦作市凈影風景區(2019-11-02)
陪嫁妝村(2019-11-02)
鳳凰嶺(2019-11-02)
云臺天瀑(2019-11-01)
錦繡云臺溫泉山莊(2019-11-01)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